服务热线
075-218216528
产品时间:2023-02-04 00:26
简要描述:
善言名句320、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。——《易经》、君子以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。 ——《易经》、君子以遏恶扬善,顺天休命。——《易经》、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,善则千里之外应之。 ——《易经》、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;恶不积,不足以灭身。——《易经》、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 ——《易经》、善,德之建也。——《国语》、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。 ——《国语》、善人者,人亦善之。——《管仲》、母氏圣善。 ——《诗经》、君子之善善也长,恶恶也短;恶恶止其身,善善及子孙。...
善言名句320、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。——《易经》、君子以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。
——《易经》、君子以遏恶扬善,顺天休命。——《易经》、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,善则千里之外应之。
——《易经》、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;恶不积,不足以灭身。——《易经》、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
——《易经》、善,德之建也。——《国语》、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。
——《国语》、善人者,人亦善之。——《管仲》、母氏圣善。
——《诗经》、君子之善善也长,恶恶也短;恶恶止其身,善善及子孙。——《春秋》、善不行失,恶不行长。——《左传》》、君子曰:从善如流,宜哉。
——《左传》》 、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——《左传》、内外倡和为忠,率事以信为共,供养三德为善——《左传》、其所善者,吾则行之;其所恶者,吾则改之。——《左传》、善累尔后进之。——《谷粱传》、善人者,人亦善之——《管子》、上善若水。
——《老子》、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?——《老子》、善人者不善人之师,不善人者善人之资。——《老子》、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。德善。
——《老子》、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。——《尚书》、为善差别,同归于治;为恶差别,同归于乱。
——《尚书》、德无常师,主善为师;善无常主,协于克一。——《尚书》、吉人为善,惟日不足;凶人为不善,亦惟日不足。
——《尚书》、教民亲爱,莫善于孝;教民礼顺,莫善于悌;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;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。——《孝经》、君子以好善,小人以听过。——《乐记》、举善而教不能,则劝。
——《论语》、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——《论语》、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——《论语》、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
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——《论语》、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——《论语》、小人闲居为不善。
——《大学》、道善则得之,不善则失之矣。——《大学》、楚国无以为宝,惟善以为宝。——《大学》、见不善而不能退,退而不能远,过也。——《大学》、大学之道,在明显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——《大学》、隐恶而扬善。——《中庸》、诚之者,择善而顽强之者也。——《中庸》、送往迎来,嘉善而矜不能,所以柔远人也。——《中庸》、回之为人也,择乎中庸,得一善,则拳拳谨记而弗失之矣。
——《中庸》、至诚之道,可以前知。……祸福将至:善,必先知之;不善,必先知之。故至诚如神。
——《中庸》、弗学,不知其善也。——《礼记》、有善而弗知,不明也。
——《礼记》、修身践言,谓之善行。——《礼记》、彰人之善而尤物之功,以求下贤。
——《礼记》、儒有闻善以相告也,见善以相示也。——《礼记》、博闻强识而让,敦善行而不怠,谓之君子。——《礼记》、乐也者,圣人之所乐也,而可以善民心,其感人深,其移风易俗。——《礼记》、善则称人,过则称己,则民不争;善则称人,过则称己,则怨益亡。
——《礼记》、怙恃虽没,将为善,思贻怙恃令名,必果;将为不善,思贻怙恃羞辱,必不果。——《礼记》、天子有善,让德于天;诸侯有善,归诸天子;卿医生有善,荐于诸侯;士、庶人有善,本诸怙恃,存诸长老。
——《礼记》、兼则善矣。——《墨子》、劝于善言而学。——《墨子》、上有过则规谏之,下有善,则傍荐之。
——《墨子》、己有善,不能傍荐之。——《墨子》、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。——《墨子》、为政不善,必曰吾命固失之。
——《墨子》、为善者赏之,为不善者罚之。——《墨子》、闻善而不善,必以告其乡长。——《墨子》、善人赏而暴人罚,则国必治。——《墨子》、国君诸侯之不行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。
——《墨子》、天子为善,天能赏之。天子为暴,天能罚之。——《墨子》、大以为政于天下,使天下之为善者劝,为暴者沮。
——《墨子》、观其行,顺天之意,谓之善意行。反天之意,谓之不善意行。
——《墨子》、仁人事上竭忠,事亲务孝,得善则美,有过则谏,此为人臣之道也。——《墨子》、去若不善言,学天子之善言,去若不善行,学天子之善行。则天下何说以乱哉?——《墨子》、故为不善以得祸者,桀、纣、幽、厉是也;爱人利人以得福者,禹、汤、文、武是也。——《墨子》、古之圣王,举孝子而劝之事亲,尊贤良而劝之为善,发宪布令以教诲,明赏罚以劝沮。
——《墨子》、为善者富之,为暴者祸之。——《墨子》、是以数千万里之外,有为善者,其室人未遍知,乡里未遍闻,天子得而赏之。数千万里之外,有为不善者,其室人未遍知,乡里未遍闻,天子得而罚之。
——《墨子》、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。——《庄子》、言人之不善,当如后患何!——《孟子》、孟子道性善,言必称尧、舜。——《孟子》、闻一善言,见一善,若决江河,沛然莫之能御也。——《孟子》、言近而指远者,善言也;守约而施博者,善道也。
——《孟子》、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。——《孟子》、善政,民畏之;善教,民爱之。
善政得民财,善教得民心。——《孟子》、取诸人以为善,是与人为善者也。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。
——《孟子》、分人以财谓之惠,教人以善谓之忠,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。——《孟子》、以善服人者,未有能服人者也。
以善养人,然後能服天下,天下不心服而王者,未之有也。——《孟子》、鸡鸣而起,孳(zī)孳为善者,舜之徒也;鸡鸣而起,孳孳为利者,跖(zhí)之徒也。
欲知舜与跖之分,无他,利与善之间也。——《孟子》、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。——《庄子》、去小知而大知明,去善而自善矣。——《庄子》、积善成德。
——《荀子》、终始俱善,人道毕矣。——《荀子》、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。——《荀子》、身不善而怨人,不亦反乎?——《荀子》、为善不积邪,安有不闻者乎?——《荀子》、积善而不息,则通於神明,参於天地矣。——《荀子》、为善者天报之以福,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。
——《荀子》、以善至者待之以礼,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。——《荀子》、与人善言,暖于布帛;伤人之言,深于矛戟(jǐ)。
——《荀子》、见善,修然必以自存也;见不善,愀(qiǎo)然必以自省也。——《荀子》、善在身,介然必以自好也;不善在身,灾然必以自恶也。——《荀子》、崇其美,扬其善,违其恶,隐其败,言其所长,不称其所短。
——《荀子》、有能化善修身正行,积礼义,尊道德,黎民莫不贵敬,莫不亲誉。——《荀子》、今与不善人处,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,所见者污漫、淫邪、贪利之行也。——《荀子》、以善先人者谓之教,以善和人者谓之顺;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,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。
——《荀子》、术正而心顺之,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,无害为君子也;形相虽善而心术恶,无害为小人也。——《荀子》、口能言之,身能行之,国宝也,口不能言,身能行之,国器也。
口能言之,身不能行,国用也。口言善,身行恶,国妖也。
治国者敬其宝,爱其器,任其用,除其妖。——《荀子》、赏善不遗匹夫。——《韩非子》、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
——《离骚》、善者必胜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、行义则人善矣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、善不善不分,乱莫大焉。
——《吕氏春秋》、汤、武修身积善为义,以忧苦于民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、善者得之,不善者失之,古之道也。
——《吕氏春秋》、尧为善而众善至,桀为非而众非来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、性待渐于教训尔后能为善。善,教训之所然也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、夫执一术而百善至,百邪去,天下从者,其惟孝也!——《吕氏春秋》、善者得之王者厚其德,积众善,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。
——《吕氏春秋》、观布衣也,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,如此者,其家必日益,身必日荣矣,所谓吉人也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、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,见祥而为不善,则福不至。妖者祸之先者也,见妖而为善,则祸不至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、吏有五善:一曰忠信敬上、二曰清廉毋谤、三曰举事审当、四曰喜为善行、五曰敬重多让。
——秦简、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自芳也;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自臭也。——(西汉)《孔子家语》、性者,天质之朴也;善者,王教之化也。——(西汉)董仲舒、今万民之性,待外教然后能善;善当与教,不妥与性。
——(西汉)董仲舒、不谓小善不足为而舍之。——(西汉)刘安《淮南子》、尊贤而容众,嘉善而矜不能。——(西汉)韩婴《韩诗外传》、人善我,我亦善之;人不善我,我则引之。——(西汉)韩婴《韩诗外传》、善不行以伪来。
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闻善必躬亲行之。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善言不行不听也。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为善者得道,为恶者失道。
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言善毋及身,言恶毋及人。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君子服善则益恭,细人服善则益倨。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出于利人即善矣,出于害人即不善也。
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为善者天报以德,为不善者天报以祸。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言人之善,泽于膏沐;言人之恶,痛于矛戟。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为善不直,必终其曲;为丑不释,必终其恶。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善言进,则不善无由入矣;不进善言,则善亦无由入矣。
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子年七岁以,上父为之择明师,选良友,勿使见恶,少渐之以善,使之早化。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匿人之善者,是谓蔽贤也;扬人之恶者,是谓小人也。言人之善者,有所得而无所亡伤也;言人之恶者,无所得而有所伤也。故君子慎言语矣。
——(西汉)刘向《说苑》、使人乐善而好施。——(西汉)司马迁《史记》、从善如流,施惠不倦。有国,不亦宜乎?——(西汉)司马迁《史记》、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,为恶者天与之以殃,其自然者也。
——(西汉)司马迁《史记》、修其善则为善人,修其恶则为恶人。——(西汉)扬雄、人情有不教而善者,有教而终不善者。——(西汉)王充、论人之理,定有善有恶。——(西汉)王充《论衡》、人性有善恶,人才有高有下也。
——(西汉)王充《论衡》、积善多者,虽有一恶,是为过失,未足以亡;积恶多者,虽有一善,是为误中,未足以存。——(东汉)王符《潜夫论》、善,吉也。吉,善也。
良,善也。佳,善也。——(东汉)许慎《说文解字》、孝,善事怙恃者。——(东汉)许慎《说文解字》、悌,善兄弟也。
——(东汉)许慎《说文解字》、育,养子使作善也。——(东汉)许慎《说文解字》、美,美与善同意。
——(东汉)许慎《说文解字》、非善不喜,非仁不亲。——(东汉)蔡邕、心一朝不思善,则邪恶入之。——(东汉)蔡邕、赏以劝善,罚以惩恶。
——(东汉)荀悦《申鉴》、赏不劝,谓之止善;罚不惩,谓之纵恶。——(东汉)荀悦《申鉴》、在上者,能不止下为善,不纵下为恶,则国治矣。——(东汉)荀悦《申鉴》、昔人行善者:非名之务,非人之为;心自甘之,以为己度。
——(三国)姚信、苟善,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;苟不善,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。——(三国)姚信、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——(三国)刘备、善者道之母,群行之主。
——(三国)曹丕《意林》、君子以善恕成仁。——(西晋)陈寿《三国志》、掩恶扬善者,君子之大义。
——(西晋)陈寿《三国志》、君子掩人之过以长善,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。——(西晋)陈寿《三国志》、善积者昌,恶积者丧。——(西晋)陈寿《三国志》、人心安则念善。
——(西晋)陈寿《三国志》、问东平王,处家何等最乐?王言为善最乐——《后汉书》、有善,虽疏贱必赏;有恶,虽贵近必诛。——(晋)傅玄《傅子》、赏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劝,罚一恶而天下之恶皆惧。
——(晋)傅玄《傅子》、积善三年,知之者少;为恶一日,闻于天下。——《晋书》、百人持善,则百人和气。——(南北朝)何尚之、能行一善,则去一恶;去一恶,则息一刑。
一刑息于家,万刑息于国。——(南北朝)何尚之、君子扬人之善,小人讦人之恶。——(唐)吴兢《贞观政要》、明主思短而益善,暗主护短而永愚。
——(唐)吴兢《贞观政要》、若知其善,然后用之。——(唐)吴兢《贞观政要》、君子小人本无常,行善事则为君子,行恶事则为小人,当须自克励,使善事日闻,勿纵欲肆情,自陷刑戮。——(唐)吴兢《贞观政要》、子能忠孝则善矣。——(唐)吴兢《贞观政要》、举善而任之,择善而从之。
——(唐)吴兢《贞观政要》、世之善恶,俗之薄厚,皆在于君。——(唐)吴兢《贞观政要》、盖闻善必改,时有小过,引纳忠规,每听直言,喜形颜色。——(唐)吴兢《贞观政要》、纳嘉言,进善事,有益于黎民。
——(唐)吴兢《贞观政要》、闻过即改,从谏如流。为善在于不疑,出令期于必信。
——(唐)吴兢《贞观政要》、当思善始令终。——(唐)吴兢《贞观政要》、结交须择善,非识莫与心。——(唐)王梵志《结交须结善》、勿恃己善,不平人仁;勿矜己艺,不敬人文。——(唐)皮日休、为善易,避为善之名难。
——(北宋)林逋、为善者不云利,逐利者不见善。致远者不近利,近利者难致远。
——(北宋)林逋、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,当其施德,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,未尝责报也。纵遇险徒,止付一笑。——(北宋)林逋、求名莫如自修,善誉不能掩恶也。
——(北宋)欧阳修、习见善则安于为善,习见恶则安于为恶。——(北宋)欧阳修、善者,一日不教,则失而入于恶,恶者,勤而教之,则可使至于善。——(北宋)欧阳修、善之本在教,教之本在师。
——(北宋)李觏 《广潜论》、教易为善,善而从正,国之所以治也;不教则易为恶,恶而得位,民之所以殃也。——(北宋)李觏《安民策》、知其善而守之,锦上添花;知其恶而弗为,祸转为福!——陈希夷、凡见人恶,只是己未尽善,若尽善,自当转易。——《王心斋语录》、师道立,则善人多,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。
—— (北宋)周敦颐《通书·师第》、善人思进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为善者不惊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善人,国之基也。
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天下之善,一也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迁善则其德日新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善恶之间,所宜明审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善则称君,过则称己。
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亲仁善邻,国之宝也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诲人以善,恂恂不倦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视民如子,举善而教。
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以善玄门化,为民所归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有功不赏,为善失其望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思善则生治,理之常也。
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既知耻恶,则善心将生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择善者而从之,美自归己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幼时不择善人教之,使至于为逆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夫帝者,为善为恶,天下莫不知。
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赏善罚恶使不至天乱,斯可谓之君矣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一日行善,天下归仁;终朝为恶,四海倾覆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知过非难,悔改为难;言善非难,行善为难。
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善人同处,则日闻嘉训;恶人从游,则日生邪情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有功必赏,有罪必罚,则为善者日进,为恶者日止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知善不荐,闻恶无言,隐情惜已,自同寒蝉,此罪人也。
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闻善速于雷动,从谏急于风移,岂得陨身殿堂,死于凶竖之刃!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积善在身,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;积恶在身,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才所以为善也,故大才成大善,小才成小善;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,是才不中器也!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君子挟才以为善,小人挟才以为恶。挟才以为善者,善无不至矣;挟才以为恶者,恶亦无不至矣。
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夫在上为善,若云行雨施,万物受其赐;及其恶也,若天裂地震,万物所恐惧,其谁弗知,其谁弗见!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赏妄行,则善不劝矣;不妄罚,非矜其人也,罚妄行,则恶不惩矣。赏不劝,谓之止善,罚不惩,谓之纵恶。
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,不纵下为恶,则王法立矣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、民习礼义,易与为善,难与为非。
——(北宋)苏辙、凡人为善,不自誉而人誉之;凡人为恶,不自毁而人毁之。——(北宋)苏轼、人之为善,百善而不足,人之不为善,一不善而足。——(南宋)杨万里、善与人交,久而敬之。
——(南宋)《名贤集》、积善有善报,积恶有恶报。——(南宋)《名贤集》、善恶休咎百行俱载。
——(南宋)胡宏《知言》、君子有善万世之心,行之自身始。——(南宋)胡宏、善不以名而为,功不以利而劝。——(南宋)胡宏《知言》、以反求诸己为要法,以言人不善为至戒。——(南宋)胡宏《知言》、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者,大贤之分也。
达则兼善天下,穷则兼善万世者,圣人之分也。——(南宋)胡宏《知言》、闻善言则拜,告有过则喜。——(南宋)李邦献、委曲为善,胜於因循为恶。
——(南宋)李邦献、为善不如舍恶,救过不如省非。——(南宋)李邦献、人之初,性本善。——(南宋)王应麟《三字经》、终身为善不足,一日为恶有余。
——(宋)何垣、锄一恶,长十善。——《宋史》、原来天理昭然,佑护善人义士。
——(明)施耐庵《水浒》、德善日积,则福禄日臻。——(明)朱熹《近思录》、以善及人,而信从者众。
——(明)朱熹《近思录》、仁者,天下之公,善之本也。——(明)朱熹《近思录》、故凡言善恶,皆先善尔后恶。——(明)朱熹《近思录》、心本善,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。——(明)朱熹《近思录》、如作甚善?只是主于敬,即是为善也。
——(明)朱熹《近思录》、教人者,养其善心而恶自消;治民者,导之敬让而争自息。——(明)朱熹《近思录》、罪莫大于掩人之善。——(明)王守仁、谦者众善之基,傲者众恶之魁。
——(明)王守仁、知善知恶是知己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——(明)王守仁、此念如树之根芽。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。——(明) 王守仁、善念发而知之,而充之。
恶念发而知之,而遏之。(明) 王守仁、因人而施之,教也,各成其材矣,而同归于善。
——(明)王守仁、天地虽大,但有一念向善,心存知己,虽伧夫俗人,皆可为圣贤。——(明)王守仁、人各欲善其子,而不知自修,惑矣!——(明)张履祥、师道立则善人多。——(明)海瑞、作善而求自高胜人,则作善还同作恶。
——(明)屠隆、一念过差,足丧生平之善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随时之内善救时,若和风之消酷暑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无善而致人誉,不如无恶而致人毁。
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与人不行太明白,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善人未能急亲,不宜预扬,恐来谗谮之奸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待善人宜宽,待恶人当严,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立百福之基,只在一念慈祥;开万善之门,无如寸心挹损。
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君子而诈善,无异小人之肆恶;君子而改节,不若小人之自新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为恶而畏人知,恶中犹有善路;为善而急人知,善处即是恶根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万善全,始得一生无愧。
修之当如凌云宝树,须假众木以撑持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恶忌阴,善忌阳,故恶之显者祸浅,而隐者祸深。善之显者功小,而隐者功大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地洁净,方可念书学古。
否则,见一善行,窃以济私;闻一善言,假以覆短。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启迪人心者,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,毋强开其所闭;善移风化者,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,毋轻矫其所难。
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君子好名,便起欺人之念;小人好名,犹怀畏人之心。故人而皆好名,则开诈善之门。使人而欠好名,则绝为善之路。
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为善而欲自高胜人,施恩而欲要名结好,修业而欲惊世骇俗,植节而欲标异见奇,此皆是善念中戈矛,理路上荆棘,最易夹带,最难拔除者也。须是涤尽渣滓,斩绝萌芽,才见原来真体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、万分廉洁,止是小善;一点贪污,便为大恶。
——(明)陈继儒《小窗幽记》、能受善言,如市人求利,寸积铢累,自成富翁。——(明)陈继儒《小窗幽记》、生一日,或闻一善言,见一善行,行一善事,今生方不虚生。——(明)陈继儒《父老之言》、善师者,学逸而功倍;不善师者,学劳而功半。
——(明)陆世仪《思辨录辑要》、道不拾遗,由在上有善政。——(明)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、损不善而从善者,莫尚乎刚,莫贵乎速。
——(明)顾炎武《日知录》、何以谓之善也?曰:诚者,天之道也。岂非善乎!——(明)顾炎武《日知录》、善人者,忠信而未学礼,笃实而未日新,虽其天资之美,亦能暗与道合;而足己不学,无自以入圣人之室矣。——(明末清初)顾炎武《日知录》、玉质虽美,而必待琢之以成,人性固善,而必导之以学。
——(明末清初)王夫之、人有善愿,天必佑之。——(明)《增广贤文》、为善最乐,为恶难逃。——(明)《增广贤文》、人不劝不善,钟不打不鸣。——(明)《增广贤文》、人恶人怕天不怕,人善人欺天不欺。
——(明)《增广贤文》、一毫之恶,劝人莫作;一毫之善,与人利便。——(明)《增广贤文》、善欲人见,不是真善;恶恐人知,即是大恶。——(明)朱柏庐《朱子家训》、有心为善,虽善不赏;无心为恶,虽恶不罚。——(清)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、努力量为善,养精神念书。
——(清)陶云汀、百善孝为先。——(清)王永彬《围炉夜话》、积善以遗子孙,其谋甚远也。—(清)王永彬《围炉夜话》、存为善之心,不必邀为善之名。——(清)王永彬《围炉夜话》、为善之端无尽,只讲一让字,便人人可行。
——(清)王永彬《围炉夜话》、行善济人,人遂得以宁静,即在我亦为快意—(清)王永彬《围炉夜话》、偶缘为善受累,遂无意为善,是因哽废食也。—(清)王永彬《围炉夜话》、父兄有善行,子弟学之或无不肖。父兄有恶行,子弟学之则无不肖。
——(清)王永彬《围炉夜话》、人称我善良,则喜;称我凶恶,则怒。此可见凶恶非隽誉也,即当立志为善良—(清)王永彬《围炉夜话》、见人行善,多方赞成。
见人过举,多方提醒,此父老待人之道也。闻人誉言,加意奋勉,闻人谤语,加意警惕,此君子修己之功也。——(清)王永彬《围炉夜话》、欢喜善念吉动怒恶念凶。
——(清)康熙 、不以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。——(清)康熙、劝善者,治天下之要道也。
——(清)雍正、诸恶莫作,众善推行。——(清)《重订增广》、开卷有益,作善降祥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为善最乐,念书便佳。
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诗书起家之本,积善传家之本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常思身命易倾,自不得不存善念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座右遍陈善书格言,其志趣可想。
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乐与人善,即只字片语,皆为良药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善教子孙,后嗣昌大,是取决于人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取人之善,当据其迹,不必深究其心。
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迁善悔改,其象为益,得力在一悔字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为人怙恃;善因望报,转头但看尔儿孙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,以乐天知命为依归。
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见人不是,诸恶之根;见己不是,万善之门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谈人之善,泽于膏沐;暴人之恶,痛于戈矛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孝莫辞劳,转眼便善体黎庶情,此谓民之怙恃。
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俭则约,约则百善俱兴;侈则肆,肆则百恶俱纵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喜闻人过,不若喜闻己过;乐道己善,何如乐道人善?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势可为恶而不为,即是善;力可行善而不行,即是恶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善为至宝,一生用之不尽;心作良田,百世耕之有余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为恶畏人知,恶中尚有转念;为善欲人知,善处即是恶根。
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终日说善言,不如做好一件;终身行善事,须防错了一桩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攻人之恶毋太严,要思其堪受;教人以善毋过高,当使其可从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古之学者得一善言,附于其身;今之学者得一善言,务以悦人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毋毁众人之名,以成一己之善;毋没天下之理,以护一己之过。
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乐莫乐于好善,苦莫苦于多贪;长莫长于广博,短莫短于自恃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听其言必观其行,是取人之道;师其言不问其行,是取善之方。
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谦恭善下之人,吾师以亲师友;博学强识之人,吾师以广见闻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惠我者小恩,携我为善者大恩;害我者小仇,引我为不善者大仇。
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悯济人穷,虽分文升合,亦是福田;乐与人善,即只字片语,皆为良药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为一善而此心快惬,不必自言,而乡党称誉之,君子敬礼之,身后传诵之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行善如春园之草,不见其长,日有所增;行恶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消,日有所损。
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为善如负重爬山,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;为恶如乘骏走坡,鞭虽不加而足不禁其前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大其心,容天下之物;虚其心,受天下之善;平其心,论天下之事;潜其心,观天下之理;定其心,应天下之变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慕人善者,勿问其所以善,恐拟议之念生,而效法之念微矣;济人穷者,勿问其所以穷,恐憎恶之心生,而恻隐之心泯矣。
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使为善而怙恃怒之,兄弟怨之,子孙羞之,宗族乡党贱恶之,如此而不为善可也;为善则怙恃爱之,兄弟悦之,子孙荣之,宗族乡党敬信之,何苦而不为善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、勿毁众人之名,以成一己之善;勿役天下之理,以护一己之过。——(清)陈宏谋《训俗遗规》、从善如缘无枝之木,才住脚便下坠。
——(清)林则徐、天地间,万事万物,惟善可以养性,惟善可以延寿命,避夭折。—(清)石成金《传家宝》、欲高门第须为善,要好儿孙必念书。——(清)周希陶、黄金非宝书为宝,万事皆空善不空——马英九祖训。
本文来源:yobo体育app官网入口-www.thyyx.com
如果您有任何问题,请跟我们联系!
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 2009-2022 www.thyyx.com. yobo体育app官网入口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:ICP备53173707号-6
地址:四川省自贡市眉县德依大楼9281号